地震震级科普
发布时间:2020-03-26 浏览次数:0次
一、 地方震、近震和远震是按照震中距的大小来划分的。
1)地方震:震中距小于 100千米的地震。地震台记录到的地方震地震波一般是以地壳内传播的直达波为主体。
2)近震:震中距大于100千米并小于1 000千米的地震。地震台记录到近震的初至波一般是通过地幔上层界面的绕射波、反射波和面波。
3)远震:震中距在1 000千米以上的地震。地震台记录到的远震地震波含有通过地幔以下传播的核面反射波,地核穿透波以及地壳表层的面波等。
对于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相对于成都属于地方震,在重庆属于近震,在北京和上海则属于远震。
二、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可互相混淆。
震级代表一次地震本身的大小,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但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是不一样的,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即地震烈度。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区的土质条件等有关。这就好像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的破坏程度不同。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用阿拉伯数字和“级”单位来表示。但是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为了区别于震级,地震烈度用罗马数字和“度”单位来表示。归纳而言,震级衡量一次地震的大小,烈度衡量地针对一个地方的影响程度,目前人类记录到的最大地震震级为9.5级,而2008年汶川地震极震区最高烈度达到Ⅺ度。
因此,我们称四川汶川8.0级地震,映秀镇和北川县城的地震烈度达Ⅺ度。此外,一个城市的抗震设防是用地震烈度来衡量的,例如北京城区的抗震设防烈度是Ⅷ度,如果说成“北京的房子能够抗8级地震”,是不对的。
三、震级
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现象,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地震有大有小,大可以大到使房屋倒塌、山崩地裂,小可以小到人根本感觉不到,只有灵敏的仪器才能记录到。那么如何表示地震的大小呢?通常专业上用地震震级予以描述。地震震级是对一次地震所释放能力大小的定量表示。
地震震级是对地震能量大小的相对量度,简称震级,用M表示,用地震面波质点运动最大值(A/T)max进行测定。计算公式为:
M = lg(A/T)max+ σ(Δ)
式中:
A--地震面波最大地动位移;
T--相应周期;
σ(Δ)--量规函数,σ(Δ)=1.66lgΔ+3.5;
Δ--震中距。
在实际的地震监测工作中,一次地震的震级是根据多个地震台计算结果的平均值确定的。
国家标准GB 17740-1999《地震震级的规定》规定,各级地震工作部门或者机构提供地震信息时、新闻机构报道我国地震新闻时、各级政府发布地震预报与各级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在制定地震监测预报方案时、各级政府与各级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在制定防震减灾措施时以及社会应用均应使用M来表示地震震级。
来源:中国地震科普网